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源代码:世界大同思想

2025-04-23 18:59   来源: 中华网

2025年4月20日中国网署名晋宁郑和大同文苑的文章转载:

世界大同思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源代码

——从郑和与哥伦布看东西方文明基因的不同与最终取向

15世纪的郑和与哥伦布,分别代表了中国与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基因。郑和七下西洋以“厚往薄来”的和平外交为核心,展现了中华文明“和合共生”的价值观;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则开启了西方殖民扩张的历史,体现了“利益至上”的掠夺逻辑。本文通过对比两者的航海实践,揭示东西方文明基因的根本差异,并论证世界大同思想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源代码”,在全球化时代的现实意义。

一、文明基因的分野:农耕与海洋的哲学根基

1. 中华文明的“天下观”与“和合”传统

中华文明以农耕经济为基础,形成“天下一家”的哲学体系。郑和下西洋的核心目的是“宣德柔远”,通过“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构建“协和万邦”的国际秩序。明朝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无需依赖海外市场,航海更多是政治与文化的“软实力输出”,而非经济掠夺。这种“和而不同”的理念,源自儒家“仁政”与墨家“兼爱”的思想传统,强调以德服人而非武力征服。

2. 西方文明的“扩张性”与资本逻辑

西方文明发源于地中海商业文明,地理环境的碎片化催生了对外扩张的基因。哥伦布的航海以“地圆说”为科学支撑,以《马可·波罗游记》中的黄金幻想为驱动力,本质上是一场资本驱动的殖民冒险。西班牙王室资助航海的根本目的是攫取美洲金银,完成原始资本积累。这种“零和博弈”的思维,将新大陆原住民视为资源掠夺对象,最终导致印第安文明的毁灭。

二、航海实践的镜像:和平外交与殖民掠夺

1. 郑和:文明对话的和平范式

郑和船队规模庞大(最大载重1500吨,船员2.7万人),却未占领一寸土地。其航行以“赠礼外交”为主,如向东南亚国家赠送瓷器、丝绸,换取象征性贡品。在锡兰(今斯里兰卡),郑和通过“布施碑”宣示和平;在爪哇,他调解当地政权纷争,维护区域稳定,促进经济贸易。这种“以德服人”的模式,使东南亚至今保留着三宝庙、郑和井等文化遗迹。

2. 哥伦布:殖民主义的暴力开端

哥伦布船队虽小(仅3艘船、88人),却携带枪炮与病菌作为“殖民武器”。他在日志中直言:“只需三名水手就能征服整个岛屿”。美洲原住民的善意被利用,黄金被掠夺,人口因屠杀与疾病锐减90%。这种“暴力掠夺—资本积累—再扩张”的模式,成为西方殖民史的模板,直接推动欧洲资本主义的崛起。

三、历史结果的悖论:短期繁荣与长期影响

1. 明朝的“政治账”与财政困境

郑和下西洋虽耗银600万两,却未带来持续经济效益。朝贡贸易的“厚往薄来”导致财政亏空,胡椒甚至被充作官员俸禄,再加上易货贸易运回的珠宝玉石珍贵木材香料无法及时变现致使财政困难也没有沦落去烧杀掠夺。明朝最终因小农经济的封闭性选择海禁,航海壮举戛然而止。

2. 西方的“资本账”与全球霸权

哥伦布的航海虽初期收益有限,却为西班牙输送了年均5.5吨黄金、24.6万公斤白银,奠定其殖民帝国基础。这种“掠夺—积累—扩张”的循环,最终使西方主导全球秩序近500年。

四、文明源代码的启示:从“天下大同”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1. 世界大同思想的当代重构

郑和航海所践行的“天下一家”“和合文化”,与当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脉相承。其核心是通过文明互鉴而非文明冲突,实现共同发展。“郑和故里·世界大同文化园”文旅影视康养产业综合体的构画,正是将这一思想转化为文旅融合、跨国交流、跨文明对话的实践载体。

2. 破解“文明冲突论”的东方智慧

西方殖民逻辑的遗产至今仍在发酵,表现为单边主义与霸权政治。而中华文明的“和合”基因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同思想,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范式:

- 经济上: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以互联互通替代资源垄断;

- 文化上:强调理论为先导、思想上引领,构画世界大同文化园,通过孔子学院、跨文明对话、和合大同论坛促进理解;

- 金融上:构建自己的人民币跨国高速公路和数字人民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保障对外贸易发展;

- 科技上:提倡公平竞争,每个国家都有和平发展的权利,以各行各业的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升级;

- 生态上:倡导“碳中和”,践行“天人合一”的可持续发展观。

五、文明基因决定未来取向:破解人类发展困境的“源代码

郑和与哥伦布的航海,是东西方文明基因的“分水岭”。前者以和平对话书写“天下一家”“共享天下太平之福”的理想,后者以暴力掠夺开启“零和博弈”“唯我独霸”的序章。在全球化遭遇逆流的今天,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世界大同思想不仅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更是破解人类发展困境的“源代码”。唯有以“和合”替代“对抗”,以“共生”超越“霸权”,才能实现真正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晋宁郑和大同文苑)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胡编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环球周刊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网站地图 关于我们 免责声明 投诉建议 sitemap

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和镜像,如有发现追究法律责任 粤ICP备2020138440号